第九十四章:标点符号(下)
情和理解书面语言。 华夏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,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。 《宋史·何基传》称赞何基:“凡所读书,无不加标点。义显自明,有不待论说而自见。” 其实,远在甲骨文、青铜器铭文时代,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。 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《说文解字》,符号“、”解释为有所绝止、而识之也,符号“()”解释为钩识也。 也就是说,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,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。 朱高煦等了足足一刻钟之後,才伸手示意众人安静。 待现场安静下来之後,他说道:“‘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’有多种断句方法,由此可见写文或时,标点符号之重要,倘若不适当使用标点符号,便极易产生歧义。” “对於此问题,但凡是读书人都知道,可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” “有人认为,此乃创作者的问题,原创者只需在创作之初,对这句话加上标点即可避免引起歧义。” “可却也有人反驳,认为原创者加的标点,或许只有其本人知晓其意义,旁人难以理解其本义,故而还是会产生歧义。因此,应该加一个约定成俗的标点。” “现在,我要将这件震惊天下士林的大事,交给你们来完成。” 朱高煦一口气说到这里,现场已变得鸦雀无声,针落可闻。 那些学子们已经猜到了朱高煦的打算,一个个心cHa0澎湃